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我會這樣經營 20 歲的大學生活

目錄

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我會這樣經營 20 歲的大學生活 - 斜槓女子 Irene 張艾琳

大學生活如何安排?大家都說要多嘗試、多體驗,以後履歷才有東西可以寫,不過真的是這樣嗎?

因為參與 XChange 互聯網大學籌備的關係,我看過很多大學生的履歷,發現有不少同學大學期間瘋狂參加活動、當校園大使,卻看不出這些堆砌的經歷,為他們帶來什麼實質改變,面試時一問之下,學生也不一定能表達出這些經歷帶給自己的收穫,實在可惜。

我在大學時,也因為想要好好規劃最有價值的大學時光,參加了很多活動,有些事情是大部分同學都在做,讓我很焦慮,害怕自己會輸就盲目跟著做、也有不少是抱著「好像還可以,那試試看」的心態去做。當時尋求了很多學長姐的建議,卻忘記每個人讀大學的目的不同,所追求的未來更不一樣,導致我越是一味地向外尋求,越手忙腳亂,不知道該從何下手,也一直對自己很沒有自信。

今天想以一個學姊的角度,和過去的自己和大家分享我的大學生活回顧(四年 + 一年赴日交換),還有我對這五年來的心得,我到底做對了什麼?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?其實也沒有自己當年認為的這麼荒廢光陰(笑)

Irene 的大學生活怎麼過?

大一~大二:迷惘、什麼都想參加

大一想玩的心態居多,一口氣參加了系上之夜的競技拉拉表演、營隊、系羽,大部分都是娛樂性活動,畢竟好不容易擺脫大考生活,當然要任性一下!

升大二前參加了北京清華的學術交流活動,這可能是大一大二看似最「正經」的工作,最後的分組報告競賽也意外得名。但我卻從中發現,自己其實對學術沒有太大興趣,也不是太具備資質。現在來看,對後來的職涯有幫助嗎?似乎也還好,印象深刻的都是吃喝玩樂的部分。

大二不僅課業變得非常重,課後還接了財金之夜行銷長。在之夜的宣傳工作讓我第一次接觸社群,不過當時沒有去想目的是什麼:「我要從這份經歷帶走什麼?」、「我能做到什麼程度」,而是為了經營而經營,不停追求按讚數。雖然一開始覺得很好玩,帶領團隊、規劃貼文和社群 UGC 活動都很新奇,但是心中不時會升起一股「最初到底是為什麼想做之夜行銷長」的念頭,卻從來沒有深入細想過動機,在這樣不知道為何而努力的狀態下,忙得很像無頭蒼蠅,也逐漸產生疲乏感,甚至誤以為行銷就只是做社群,大學畢業前甚至都抱持著對社群經營敬而遠之的想法。再加上又密集又沉重的課業,大二實在是太辛苦了,每天日夜顛倒、作息混亂,卻忙得有點盲目。

⠀⠀

⠀⠀

如果能重來,我不會急著把學分修完,而是依照大一的狀況修自己能力所及的學分,讓當時的自己保留一點餘裕嘗試有趣的事物、也能撥點時間思考和調整。現在覺得大一大二做過最值得的事是參加競技啦啦表演,原以為自己不會唱歌跳舞、和舞台無緣,一直因此不是很有自信,沒想到意外的平衡感很好,不僅讓我了解到自己仍然有擅長的地方,漸漸拾起青春期起就遺失的部分自信,也和夥伴從辛苦的練習中培養革命情感,真的是一生難得的緣分。

大三~大四:開始自我探索、遇到職場貴人的實習

到了大三下,同學們都開始找實習,我也手忙腳亂地開始了第一次的求職、投履歷。某次看見銀行 HR 的實習機會,覺得比起交易或研究員等專業性職務,企劃或溝通類的軟性職務會比較適合自己,又以為 HR 只要會與人溝通就好,也不排斥 JD(職務描述) 上寫的內容,就這樣誤打誤撞進入面試關。

那時候,我還搞不清楚面試是什麼,沒想到人生中的第一場實習面試就是團體面試!不幸遇到了扮黑臉的面試官,不只當面嗆面試者,結束前,還突然把大家叫回會議室加考一題,要面試者當場賣一樣東西給他。想當然爾,人生的第一場正式面試慘遭滑鐵盧。經過這次面試,我才意識到找工作也是一門大學問,開始下功夫準備。

大三暑假,通過好幾輪的投履歷與面試後,我開始了另一份在壽險業財務部的實習。最初很單純地想,「我在會計學和財務報表分析相比其他科目表現不錯」,直觀地選擇做自己擅長的。進去後才發現,這份工作對我來說偏無聊、也不太適合我的人格特質,實務上不太擅長處理細節,也不太喜歡每天和 excel 談戀愛,實習半年的期間,我都難以生出追求 100 分的動力,只想做到及格就好。

⠀⠀

⠀⠀

不過,這份「無聊的工作」卻讓我遇到職涯中的第一個貴人。實習期間過一半時,帶我的姊姊突然找我約談,說「雖然你是台大生,但台大光環並不會幫你加分,而是拉高大家對你的期望,你本來就該做到90分。職場大家看得不單單是能力,還有態度。」雖然「做到及格就好」的消極態度,是我自己選擇的,但是當時聽到姊姊這樣說,真的是又羞恥又覺得醍醐灌頂。記得國中、高中唸書想考進第一學府時,我常常在日程表上寫鼓勵自己的話,有一次我寫下了「讀書從來就不是為了他人,而是為了自己」,這句話本意是好的,可惜很習慣當學生的我,卻完全沒有意識到在職場上,我的一舉一動都與旁人有關,跟讀書只為自己、影響的也只有自己,完全不同。也就是說,工作上我只做到及格,那需要拿我產出的報表做後續處理的團隊,也會因為我只做了該做的,而需要多做許多事與溝通,才能拿到他們的 100 分。

雖然覺得丟臉,但轉念一想,姊姊並不是等到最後一天才說,就表示我還有機會修正與進步。所以,我努力做了幾點調整:

  • 每週固定與姊姊約定兩個時段,諮詢所有工作上的問題,不拖到最後才問
  • 主動發想優化方式(就算在大人眼中看起來很爛也沒關係)
  • 把握每一個能讓我站上台的時刻,用萬分尊重工作的態度,讓自己被記得

後來進入職場後,回想起這段依然很感恩,職場上「沒有人有義務讓你成為更好的人」,有建設性的建議和回饋都不是理所當然的。當下有羞恥的情緒也只是一時的,重點是把握住每個成長的機會。

我也觀察到,姊姊雖然不苟言笑,但是大家卻都很喜歡她。她不太打扮,不像是我想像中很會社交或是很會表現自己的人,卻十分擅長向上管理,也很懂得在適當的時機點展現自己的價值。她時常提醒我,即使是實習生也要重視、把握每個機會,讓高階主管 impressed;也教我很多簡報技巧,讓我在實習結束時收到 CFO 和人資主管的稱讚,現在想起來仍覺得自己無比幸運,很感謝姊姊當面提點我,也給我時間和機會調整和進步。雖然這份工作並沒有讓我的職涯方向明朗,但是卻讓我獲得十分寶貴的職場生存、人際關係、思維 101 課程。

⠀⠀

⠀⠀

大五:出國交換,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最多嘗試、探索

決定要到日本交換後,面對「選哪間學校」的重大決定,我做了不少功課,在非常有餘裕的大四期間,我第一次好好反覆問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「為什麼要出國交換?」「為什麼要選日本?」「想獲得些什麼?」,我想要體驗日本大學生的生活、想要知道他們怎麼學東西、想知道他們怎麼面對與解讀這個世界、並且想為自己增添一點求職籌碼:日文能力以及和日本人共事的經驗,最後發現在東京的學校雖然知名但是對於交換生的資源不多,難以達成我的交換目的,就特別選了地處偏僻但擁有豐富的國際交流資源的國際教養大學,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好好的認識不同國家的思維、做事方式和學習方式。

⠀⠀

⠀⠀

在異地生活沒有包袱,很容易開始嘗試以前沒有勇氣做的事,本來是英文組進去的我,努力學日文、和日本同學打成一片、在當地找打工、參加國際關係辯論社團,甚至擔任迎新成員、並籌備了屬於台灣人的畢業典禮。

很多人都問我:你去日本交換,有沒有去很多地方玩?去東北應該有去滑雪吧?其實我沒有去很多地方玩,交換的一年期間上了三學期的課,skateboard 沒玩到、滑雪也沒滑到。我做了許多在台灣大學生也在做的事情,但是我卻覺得很值得,因為達到自己最初去交換的目的:學日文、了解日本文化與思維、獲得合作與共事的經驗,也讓自己的內心特別踏實和自信。在環境、時間、大家都很積極的氣氛加乘下,我確實感覺到自己的眼界變廣了。我在去日本前,是個非常害怕面試的人,回台灣後,幾乎每場面試都上。這裡並不是要炫耀,畢竟光靠學歷光環,收到許多面試通知確實容易,而新鮮人面試多半詢問的是適性問題,這裡想分享的是我終於從一個「面試時手抖到拿不住水、不太敢直視面試官」的大學生,變成了「更加了解自己,在做選擇前,懂得先釐清動機與目的」的職場新鮮人。這段大差距就在於「我更認識自己了一點,包括人格特質和長處」並且開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問自己「為什麼」。

最理想的大學生活,來自有意識的累積

如果能夠重來一次,我會希望自己整個大學生活都在思考「未來十年,我是怎樣的人?」(覺得十年的時間點太遠的話,可以依照自己的規劃設定)、「我希望別人怎麼形容我?」、「在不同場域中,我想要被貼上怎樣的標籤?」「如果一切都順利的情況下,十年後我理想的一天從早到晚會怎麼過?」,以及釐清每一個「為什麼」,最後再去想該怎麼做能達成。

但是剛上大學,幾乎從 0 開始的時期難免無所適從,當年的我,也許根本聽不明白。

我認為這是一段「必須經歷的迷惘期」,沒有人不會迷惘,但是要衝出迷霧,還是得先讓自己向外嘗試,並且向內也需持續練習自我覺察,才能逐漸摸索出繼續前進的方向。每一個未來的決定,其實都來自當下的嘗試和覺察。

有些人會以為自己的生涯規劃就是照著市場,或是自己的喜好,但我認為職涯規劃沒這麼單一。首先,職涯規劃前,需要先考慮「生涯規劃」,你的職涯必須對你想要的生涯、人生也有幫助並且在同一個大方向上,才有辦法事半功倍。另外,我認為職涯規劃更適合取熱忱、專長與價值觀的交集,因為這是自己可以掌控且不會頻繁改變的「內在因子」,因為外在因子(市場、趨勢)瞬息萬變,近年很夯的數位行銷,在十年前的台灣大概仍像如今「元宇宙」般,對大眾來說新穎萬分,而當年如日中天的產業,現今可能已是夕陽產業,畢業生避之唯恐不及。

⠀⠀

⠀⠀

所以非常建議大家,關注市場和趨勢的同時,更重要的是回歸到釐清「動機、熱忱、專長與價值觀」,否則很容易因為大勢所趨或是人云亦云,就瞎忙跟風。先找到有辦法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選項,再去思考要不要做?怎麼做最能符合需求?就拿「出國交換」舉例,如果你認為這對你的職涯或是生涯目標,在五年內都是沒有明顯幫助的,那即使全系都在做,對你來說就不是一定要做的事。

不過,如果你對於未來沒有特別的想法,或者是還不知道未來能做什麼,只能照目前的情況順順走下去的話,這時候,只要能在做每件事時,思考「我能得到什麼」,再做覆盤練習,看自己喜不喜歡、擅不擅長,藉著每一個點更認識自己,就能讓每一步都是往前邁進了!像以前的我,總是以為自己很會說話,但直到在外面比賽,才發現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也更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雖然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,但卻讓我更認識自己,也無形之中幫助我做其他決定。

如果已經過得很忙碌、很充實,卻還是會感到迷惘,該怎麼辦?

其實我也有這段過程,當時還有很多沒有列出來的活動,像是 MODEL APAC 大會籌備、國際學生接待志工、參加 Colla(產經共學社)還得每天四、五點起床,美股一收盤整理報告,趕在七點前寄給學長姐。看起來非常充實又忙碌的生活,可能有人會說這樣「履歷一定很好寫、什麼工作都拿得到吧」但其實做了這麼多、拼命向外探索,當時我的迷惘也並沒有比別人少。

後來,我發現向外探索只是其中一個方法,更重要的其實是「向內探索」,事前想想目的是什麼,自己也要在過程中去挖掘,開始工作之後,意識到覆盤讓我高速成長,所以如果時光倒流,我一定會讓過去的自己在完成一件事後執行「覆盤」

覆盤不等於是只檢討不好的部分,全局都可以再思考一次,而我也喜歡把感性感受、體驗一併加入覆盤中。只要在每個活動結束後,都花一點點時間靜下來思考:「我的感受是什麼?」、「為什麼會覺得感受很好?」、「為什麼這部分感受不好?」、「其實怎麼做會更好?」、「下一次可以避開什麼?」就能讓每次的活動都有價值,而不是看似花了很多時間,卻因為沒有設立目標、沒有檢討而浪費每個機會。從每次覆盤中,你發現自己其實沒有很擅長、或者是沒有很積極的話,就可以再想想外面有沒有更適合你、或你更有興趣的選項。

總之,希望大家看完後記得「在精不在多」,大學生活中有意識的累積,比多累積更加重要。

文/ 斜槓女子 Irene 張艾琳、Claire

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,歡迎私訊我的 Instagram 讓我知道,也歡迎追蹤我的社群,和我一起把職涯越走越順!

其他推薦文章

文章授權

若是對Blog-通關補給站內的文章感興趣,歡迎來信洽談授權方案。

讓我陪迷惘的你一起,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涯之路吧!

by Slashie IC